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买小球2.5就进2球算赢吗 > 新闻动态 > 免疫生物学 11. 血清疗法(抗体)的发明 下
免疫生物学 11. 血清疗法(抗体)的发明 下
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10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84

  

朋友们,大家好!

欢迎继续咱们的“免疫生物学 学习之旅”~

Charles Janeway所著的Immunobiology: The Immune System in Health and Disease/免疫生物学:健康与疾病中的免疫系统,第一部分,1.An introduction to immunobiology and innate immunity/免疫生物学导论和先天免疫,分为下面三章:

第一章 免疫学基本概念,

第二章 先天免疫:第一道防线,

第三章 先天免疫的诱导性应答。

咱们就从第一章开始哈~

1. 免疫生物学导论和先天免疫

第一章 免疫学基本概念

第1-8期,咱们介绍了 Father of Immunology/免疫学之父 ,英国医生和科学家 Edward Jenner(1749-1823)/爱德华·詹纳 , Father of Microbiology/微生物学之父的Robert Koch(1843-1910)/罗伯特·科赫和Louis Pasteur (1822-1895) /路易 ·巴斯德。

第9-10期,咱们介绍了两位科学家Emil von Behring(1854-1917)/埃米尔·冯·贝林和Kitasato Shibasaburō(1853-1931)/北里柴三郎的早期生涯和 发现 Serum Therapy/血清疗法(抗体) 的 相关 技术细节 。

今天,咱们就来聊下 白喉抗毒素 和 破伤风抗毒素 的后续发展。

发现白喉抗毒素和 破伤风抗毒素之后不久, Kitasato Shibasaburō/北里柴三郎 就回到了日本,为日本的现代医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,被誉为“日本现代医学之父”、“东方科 赫 ”,头像还被印在了1000日元新钞上。

但 抗毒素 临床应用的故事,就与他无缘了。

抗毒素的发现固然是科学的重大突破,但这项新发现要实实在在的造福人类,则还需要对抗毒素进行临床实验测试和工业化生产。

白喉抗毒素的临床实验

1890年秋 ,Behring/贝林与德国儿科医生Geßner合作,对一名5岁重症 Diphtheria/白喉 患儿注射豚鼠源白喉抗毒素。由于该血清效价(专业名词,大家可以理解为 抗毒素 中和毒素的能力)不足(豚鼠血清抗体浓度仅为马血清的1/50,但当时人们不知道),而且患儿接受治疗时,已发病5天,毒素已经对身体造成了不可逆伤害,最终,在接受注射24小时后,患儿死亡, Behring/贝林 暂停了人体实验。

1891年夏 , 法国巴黎 Louis Pasteur /路易·巴斯德 的高徒 Emile Roux(1853-1933)/埃米尔·鲁团队(白喉毒素是他们率先量产并分享给Behring/贝林的),在3个患儿身上注射了羊源白喉抗毒素,结果出现了急性过敏性反应,最终造成2死1残。

1891年圣诞 , Behring/贝林 使用改进版的羊源白喉抗毒素 ,治疗了一名已被实施气管切开术的6岁女孩(发病第二天)。当时, 她咽喉假膜覆盖>75%,发绀(因血液缺氧而导致 嘴唇、耳垂、鼻尖等处呈现青紫色),呼吸频率达40 次/分。

而接受羊源白喉抗毒素治疗后:

首次注射后8小时:女孩假膜脱落减少,呼吸频率降至28次/分;

24小时:体温从39.8°C降至37.5°C,可饮水;

72小时:假膜完全消退,女孩康复了!

1893年起,德国柏林、汉堡等地儿童医院开展白喉抗毒素的对照试验,并发现治疗时机非常关键:发病2天内注射抗毒素,存活率达97%;延迟至第6天治疗,病死率与未治疗组相近(约30-50%)。此外,人们还发现,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白喉抗毒素的用量。

诶,人们怎么知道血清里有多少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白喉抗毒素呢?这就要谈到抗毒素的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了。

白喉抗毒素的工业化生产

人们刚开始 在临床使用白喉抗毒素和破伤风抗毒素时,发现了两大问题:

那怎么办呢?

要解决第一个问题,得找个工业界的合作伙伴。事实上,当时德国领先的化工企业Hoechst(现Sanofi),一直与柏林Institute for Infectious Diseases/传染病研究所保持密切联系。在了解到Behring/贝林的论文后,1890年底,Hoechst与Behring/贝林签订了协议,获得获白喉抗毒素和破伤风抗毒素专利授权:由Behring/贝林提供免疫方案;Hoechst提供动物设施和纯化设备。

但是,早期使用豚鼠作为“抗体工厂”,产量太低,而且抗毒素效价波动大(±70%),而且因缺乏定量标准,临床疗效不稳定。而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,白喉抗毒素的工业化生产和大规模临床应用就要泡汤了。

关键时刻,Behring/贝林请来了一位高人Paul Ehrlich。1891年,同在柏林Institute for Infectious Diseases/传染病研究所工作的Paul Ehrlich (1854-1915)/保罗·埃尔利希,

发现了两种植物蛋白质Ricin/蓖麻毒素和Abrin/相思子毒素的抗毒素。而且,Ehrlich/埃尔利希发明了一种测定抗毒素效价的检测方法。

于是,1892年,在Behring/贝林邀请、老板Koch/科赫的支持下,Ehrlich/埃尔利希带领团队加入Hoechst,负责驻厂改进白喉抗毒素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测定抗毒素效价。

生产工艺流程方面,Ehrlich/埃尔利希最终选定了马作为“抗体工厂”来生产抗毒素,并且采用渐进增量免疫法,即由低到高缓慢增加注射的白喉毒素剂量,产量由此突破瓶颈,大幅提升。

抗毒素的标准化

那如何来测定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抗毒素的效价呢?办法非常巧妙,拢共分为3步:

建立冻干毒素标准品库;

确定Minimum Lethal Dose(MLD)/最小致死剂量;

测定 抗毒素 的效价

具体怎么做的呢?

一、建立冻干毒素标准品库

首先,从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/白喉棒状杆菌培养滤液中提取粗白喉毒素,然后加入(NH₄)₂SO₄/硫酸铵,根据(NH₄)₂SO₄/硫酸铵饱和度的不同,不同大小的蛋白会分级依次沉淀析出,从而初步纯化白喉毒素。

把得到的白喉毒素沉淀,装入Collodion/火棉胶或Cellophane/赛璐玢做的透析袋,浸入大体积低离子强度缓冲液(如生理盐水)中,间隔更换液体,持续24-48小时。由此,可以去除掉残留硫酸铵离子、小分子毒素、无机盐和糖类等小分子杂质,获得高纯度活性毒素溶液。

但是,液态毒素在室温下数日内即失活,无法长期保存,因此,Ehrlich/埃尔利希引入了冻干技术:

预冻处理:将毒素溶液分装至玻璃安瓿瓶中,置于−40°C以下低温环境(早期采用干冰-乙醇浴)快速冷冻,形成固态冰晶,避免冰晶生长破坏毒素蛋白结构

初级干燥(升华): 在真空条件下(

二级干燥(解吸):升温至20–25°C并维持低真空,移除残留结合水,最终残留水分≤1%。

密封保存: 在真空或充氮环境下把毒素熔封进安瓿瓶,避光冷藏(4°C),建立“毒素标准品库”。

经过冻干处理的标准毒素 ,可 在4°C稳定保存数月,活性偏差Hoechst公司),从而首次实现抗毒素效价的跨机构标准化。

二、确定MLD

有了标准毒素,就好像拿到了一把统一的尺子。用标准毒素,就可以定义Minimum Lethal Dose(MLD)/最小致死剂量,即能在特定时间内(通常24–48小时)杀死全部受试动物的最低标准毒素量。

具体来说, 将标准毒素原液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梯度浓度(如1:10, 1:20, …, 1:100),每组浓度注射至3–5只豚鼠,通过观察各组豚鼠48小时内的存活情况,确定Minimum Lethal Dose(MLD)/最小致死剂量。

三、测定抗毒素的效价

在测定好Minimum Lethal Dose(MLD)/最小致死剂量后,将待测定的固定量抗毒素(如0.5ml),与递增量的毒素(如1, 2, 4 MLD)混合,37℃孵育30分钟。

然后 将该混合液注射至豚鼠皮下,记录各组48小时内死亡情况,找到中和终点:即抗毒素恰好中和毒素的剂量。比如,0.5ml抗毒素刚好中和4 MLD

/最小致死剂量毒素,而再多的毒素,就中和不了了,则该抗毒素的效价=4/0.5=8 AU/ml。

这里面,需要定义一下效价的单位:Antitoxin Unit(AU)/抗毒素单位,即为能完全中和1个MLD/最小致死剂量毒素的抗毒素量。

由此,Ehrlich/埃尔利希完成了白喉抗毒素的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和测定抗毒素效价。

1894年,白喉抗毒素首次量产, 德国 Diphtheria/白喉 死亡率从>50%降至15%,数百万儿童获救,Behring/贝林也被誉为Saviour of children/儿童救星。

破伤风抗毒素的临床应用

破伤风抗毒素的生产工艺与白喉抗毒素非常类似,但由于Diphtheria/白喉是当时继续解决的公共卫生危机,且破伤风抗毒素需要在受伤后立即注射,当时需求并不高(人们也不知道),所以后者先被大量生产。一直等到1914年一战爆发,战壕环境导致Tetanus/破伤风高发(孢子经土壤污染伤口)。初期德军未普及破伤风抗毒素,野战医院伤兵发病率达9‰,死亡率近100%。

Behring/贝林力陈破伤风抗毒素的预防价值,推动德军于1915年4月起,强制要求所有伤员在清创后立即肌注破伤风抗毒素,使德军Tetanus/破伤风发病率降至Behring/贝林因此被誉“德军救星”,获颁普鲁士铁十字勋章。

贝林的后续发展

由于发现抗毒素的杰出贡献,Behring/贝林在1901年获得首个诺贝尔生理医学奖。

1904年,他在德国Marburg/马尔堡创立了Behringwerke公司,一开始专注于白喉抗毒素和破伤风抗毒素等传染病Serum Therapy/血清疗法研发(1892年 Behring/贝林跟Hoechst新签的授权协议不是独家的,所以他自己也能做)。后来公司辗转发展、合并,最终成为CSL Behring(是的,这个Behring就是Behring/贝林的那个Behring),是目前全球最大血浆制品企业。

最后,大佬的人生总是充满了争议:Behring/贝林未将Ehrlich/埃尔利希 列入核心专利(DE78567),导致后者未从与Hoechst的合作中获得经济利益,两人合作关系破裂,反目成仇。。。

今天就到这里啦~

Serum Therapy/血清疗法(抗体)被发现了,那背后底层生理机制是怎样的呢?Behring/贝林并没有给出答案。这就是下一期的故事了:Ehrlich/埃尔利希的“侧链学说”。

朋友们,下期见!~

Charles Janeway所著的Immunobiology: The Immune System in Health and Disease/免疫生物学:健康与疾病中的免疫系统,也是本次学习的大纲,分为5大部分:

An introduction to immunobiology and innate immunity/免疫生物学导论和先天免疫

The recognition of antigen/抗原的识别

The development of mature lymphocyte receptor repertoires/成熟淋巴细胞受体库的发育

The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/适应性免疫应答

The immune system in health and disease/健康与疾病中的免疫系统

感兴趣的小伙伴,赶紧星标拓哥上车噢~

颜色小密码

当然,限于颜色选择,有时候会有一些小的例外,比如 CIBA 和 Sandoz 。另外,这个系统也会继续进化完善~